抗日历史---日本地质勘探
- 发布者:城子河管理员
- 发布时间:2019-01-03
- 来源:城子河区档案局
1934年3月,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(1906年成立简称“满铁”)调查部调查员泽介□之发表对滴道-鸡西间穆棱河左岸(二太保)夹煤分布。
1937年,由满洲炭矿株式会社(简称“满炭”)开发部地质课(科)密山炭田调查第二班森田义仁负责的勘探队在滴道、城子河、恒山、麻山区域进行大规模的煤田地质调查,“使用金刚试锥机和手动试锥机”,100-500米深的钻机共30 台,进行钻探、槽探、井探。
1938年5月9日,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派出由森田松一负责的地质调查队共30人,来城子河进行调查。经过露天槽探、钻探发现,是古生代花岗岩基盘侏罗纪夹炭层,层厚0.7米至3.43米,总计10多米;查明17层,总计40层。自西南向东北走向,有数百米集中存在,局部有小变化,平均30度。岩层主要以砂岩为基础,混有砾岩但较少。判明城子河区域是一大片煤田,8月决定开发,确定二坑位置(已于3月18日掘进一坑)开始试掘采煤。9月15日,又专设“城子河试锥班”,日本人松原是班长。在独一处(现城子河三线公交车站点东500米)建一栋砖房。当时有中国人金柱更、李春茂、汤凤歧、刘春武、刘凯明、郭守义、宋振声为日本人工作。试锥班对东西部进行全面性的勘探。10月又进行“精查”。推定埋藏量33500万吨,预料埋藏量7亿吨。当时有金刚试锥机150米1台,500米1台,手动试锥机4台,并着手准备正式开矿。12月开始出炭。
1938年,“大满洲帝国”高度重视国防与建设,视采炭为先期产业,并积极开发增产,为重工业提供动力资源,决定开发东安省密山县城子河炭田。本炭田其埋藏量丰富,炭质优良(昭和16年10月《鸡梨线恒山线城子河线建设概要》“极密”)。
1939年10至12月,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第四调查室采矿班的古藤、伊藤、小玉、中园和矿务班的宇佐美、冈田6人组成调查队,从滴道、城子河、恒山、大顶子山(鸡东)扩大到穆棱、林口、密山地区,勘探鸡西煤田煤炭埋藏量推算为13.7亿吨。日本人把鸡西各个煤层都采出煤样,送满铁中央实验所和满炭实验所,对煤的水分、灰分、挥发分、固定炭素、硫磺、发热量、黏结性共7项都做出细致的化验分析,认定滴道、城子河、恒山、麻山的煤炭,大部分是高度沥青煤,黏结性强,发热量在7000大卡以上,相当于辽宁本溪煤炭,是炼铁用焦炭最好的原料。当时日本人认为本溪煤炭是东北最好的煤炭。
1939年10月11日,将城子河炭矿(十四号)第八坑三号层块炭,(十五号)五坑三十六号层块炭,送往满铁中央实验所检验。
1942年4月,中央铁路实验所发表城子河煤炭检验结果。
1943年5月15日,满洲商事分析室发表城子河矿业所煤炭工业分析结果。
1943年12月30日出版的《东北低磷煤调查报告书》(满洲铁路调查部大重敏夫著),对城子河地质构造、埋藏量、煤质检验有着详细的记载:
(1)地质。夹煤层是侏罗纪生成者,成丘陵地,其背后的山地为基盘,由花岗岩、片麻岩、石灰岩所构成,与夹煤层成不整合。夹煤层在三坑(后称六坑)老君庙附近,为白垩纪砾岩类之不整合遮盖,也有随玄武岩喷出被覆盖者。
夹煤层下位有基底砾岩,上位有探矿掘割发现的30个薄层,煤层走向为东西,倾斜为20度-40度角,呈单斜构造。赋存区域的走向延长东西约25公里,倾斜方向南北约5公里(预想)。除现今采掘地域外,东方区域煤层赋存状态不明。在晓城和兴城两地域有发达倾斜方向的数个断层,因此煤层变位。煤层数多,有0.7米以上不堪采掘的有7层。现今采掘的是靠近基底砾岩的煤层,是3层和36层,计划采掘4层和29层。
煤层一般夹石多,纯煤层占70%。3层纯煤厚2米,4层纯煤厚1.4米,29层纯煤厚2米(弱)。3层与36层之间距离数百米,主要为砾岩构成;3层往东渐渐煤层的发达良好,36层则与此相反。
(2)埋藏量。现仅晓城和兴城区域3层、4层、29层、36层计算,呈单斜构造,南边平均呈30度的倾斜,地表下垂直深度为500米来预想煤藏量约4800万吨。主要煤层是3层和36层,占60%,约3000万吨。全煤田主要煤层厚度如没有变化,预想煤藏量约2亿吨。到1944年(伪满康德十一年)煤炭埋藏量推算到15.85亿吨,其中滴道3.8亿吨、城子河4.35亿吨、恒山6.55亿吨、其他1.15亿吨。
据《满洲矿工年鉴》记载,1944年对城子河矿业所煤炭进行分析。结果是,水分1.8,灰分15.6,挥发分26.33,固定碳素56.25,发热量7003,性质黏结。